搜索
搜索
产品展示

夏春涛:“忠王”李秀成的忠与不忠——再论李秀成“变节”之谜

来源:hth官网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5-05-17 12:48:27

  被俘后,在囚笼中写下数万字口供。环绕其口供中的内容,学术界在1949年后就李秀成伪降仍是变节的问题打开了剧烈争辩,乃至一度从单纯的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而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太平天国史研讨中最大的一桩悬案。笔者几年前曾就此问题写过一篇短文,但由于遭到篇幅约束,未能打开论说。兹不揣浅薄,再度就此略陈鄙见。

  李秀成是广西藤县大黎村夫,家境贫寒,儿时随舅父读过3年书,10岁开端种山帮工,以烧炭为业。1851年9月,西王萧朝贵率部路过大黎,时年29岁的李秀成应征入伍,随后参加了攻击永安的战役,从属石达开部。在尔后的戎马生涯中,李秀成因战功显赫而不断升官,从战士直至跻身统帅层,37岁时被封为忠王,成为太平天国后期一员威震四方的名将,在军中的位置仅次于英王陈玉成。

  1864年初春,湘军正式合围天京,封闭了一切粮道,并在郊外开挖多处地道,企图穴地攻城。李秀成指挥太平军以构筑月城和横挖暗壕的方法相拒,战况失常惨烈。6月1日,洪秀全病逝,终年51岁。7月19日午后,湘军攻破天京。李秀成火速赶到天朝宫廷护驾。他改骑一匹劣马,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于当夜率千余名将士打扮成清军,借着夜色的维护,护卫幼天王从太平门缺口处包围。李秀成舍死领头冲击,在冲到郊外后与大队人马走散。天明时分,人困马乏的忠王潜抵城郊方山一破庙中暂避,成果因随身所带资产而露出身份,于23日被两个村民缚送清营。

  为了泄恨,曾国荃随即命令对李秀成施以酷刑,用刀锥割其臀股,一时血流如注。李秀成“殊不动”,泰然处之。3天后,清军制成一个大木笼,将李秀成软禁其间。8月7日黄昏,李秀成被曾国藩处死,时年42岁。在临刑前,李秀成毫无戚容,谈笑风生,并写有10句绝命词,“叙其尽忠之意”。

  李秀成从被俘到被杀,前后仅有16天。在此期间,他曾历时9天,在囚笼中亲笔写下数万字口供,虽然文理欠通,但结合自己的亲身履历,详细叙说了太平天国的兴亡始末。与在此前后的体现判若鸿沟的是,李秀成在口供中显着流露出乞降求抚之意。他对曾国藩和清王朝大加谀颂,谓“久悉中堂(指曾国藩,引者按)恩深量广,切救世人之心,玉驾出临瑶”,“久知中堂有仁慈惠四方,兼有德化之心,良可深佩”,表明“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莫及”,自叹“一身[生]屈错,未遇明良”;并将天京沦亡喻作“我主无谋,清朝有福”,以为“曾家亦有厚福,而辅清朝得此城而威扬全国,实中堂之谋,九帅(指曾国荃,引者按)之才谋算,将相用命而满足功也”;宣称“今天国已亡,实大清皇上之福德,万幸之至”如此。他还提出“收齐规章”,自愿以“罪将”之身,出头代为招降太平军余部,然后“尽义对大清皇上,以酎旧日有罪愚民”,“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

  李秀成此举的动机和原因毕竟是什么?这一前史之谜引起史家的极大重视。以此为焦点,环绕李秀成的点评问题,学术界打开了一场长年累月的争辩。

  依据其口供来点评李秀成,首要必然会触及这份文献的真伪问题。当年曾国藩在处死李秀成后,随即与幕僚赵烈文对忠王亲供重复审阅、修改乃至部分撕毁,并加以分段。不久,曾国藩以“遍地索阅逆供者多”为由,将处理过的忠王亲供在安庆刊刻,印成《李秀成供》一册,分送军机处备检和各当地大吏阅览,计27818字,即世传“九如堂本”。至于李秀成亲供手迹,曾国藩却讳莫如深,一向秘不示人,然后留下许多悬念。

  1944年,广西通志馆秘书吕集义在湘乡曾国藩故居获见这一秘本,便据九如堂本与之对勘,补抄被曾国藩删去的5 600余字(仍遗漏大约2 880字),并拍照16页。罗尔纲从1931年起开端注释李秀成口供,此刻便改以吕氏补抄本和相片四帧作为蓝本作注。1951年,罗氏《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一书由开通书店出书,很快一版再版,轰动一时。1956年,年子敏、束世澄撰文提出质疑,以为从内容来调查,李秀成不该向曾国藩乞降;笔迹上经法医断定,《自传原稿》与《李秀成谕李昭寿书》的笔迹相异,据此断语李秀成“自述”系曾国藩编造,并非出自李秀成亲笔。学术界就此打开了争辩。罗尔纲依据“书家八法”理论,将上述两件文书中的笔迹逐个拆开来比较,阐明晰笔迹断定的有效性与约束性,断定这两件手迹外表相异但实践相同,从而断语李秀成“自述”确系线年,依据吕集义当年拍照的一切原稿相片,罗尔纲再次调整版别,由中华书局推出《笺证》一书的增订本。1962年,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将秘藏的李秀成文字口供原稿交台北国际书局影印出书,题签《李秀成亲供手迹》。《手迹》的篇幅比当年的安庆刻本多出9 000余字,而且明晰地保藏着曾国藩等人用朱笔、墨笔进行修改的痕迹。《手迹》的发布进一步印证了罗尔纲的定论,一起也宣告世传的20余种忠王口供版别从此报废。罗尔纲便第三次调整蓝本,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书《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一书。此刻,仍有学者对李秀成口供手迹的实在性提出质疑,揣度台北影印出书的手稿并不是李秀成的真迹,而是曾国藩在修改忠王真迹后找人抄写的抄件。罗先生从其笔迹、内容等方面详作考证,指出这份文献虽不完好,有被曾国藩撕毁、修改和伪饰的当地,但确系出自李秀成手笔。这一定论毕竟得到大都学者的认同。

  近20年来,跟着太平天国史研讨日趋萧瑟,有关李秀成点评问题的评论逐步归于沉寂,但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并没获得共同。那么,毕竟应当怎么点评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呢?

  作为国内太平天国史研讨的一代宗师和学术带头人,罗尔纲先生所获得的学术成就为世人所慕名,《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便可谓当证学的经典之作,但就李秀成“伪降”说而论,好像并不足以令人信服。罗先生列举了李秀成口供中的12处疑窦,比如“编造与天王不好”“讳饰天王对他的重担”等,将其间的乞降求抚之语一概阐明成“伪饰的话”,坚持以为李秀成“是一个坚韧不拔的革新者”,“有坚决的革新态度与激烈的革新爱情”。这种揣度难免有以偏概全、曲意为尊者讳之嫌。

  后期,以血缘和利益联系为枢纽,李秀成等异姓诸王与王长次兄等洪氏宗室成员渐渐的变成为朝中平起平坐的两大派系。在履历天京事故这场噩梦之后,心有余悸的洪秀全对异姓大臣猜疑甚深,倾向于重用自己的兄弟子侄。在天历辛酉十一年四五月间天王颁布的几道诏旨中,在受诏人名次的摆放次序上,洪氏宗室成员均赫然排在英王、忠王等异姓诸王之前,其亲疏厚薄一望而知。可是,洪氏亲属虽然位置显赫,但并无一人把握兵权和地盘,而这些正是李秀成等人与前者抗衡的本钱。洪秀全一心想营建自己的家全国,一直对异姓诸王抱有戒心,但他一起却又不得不在军事上借势后者,这是他无法逃避的一个对立。无法之下,洪秀全只好在两者之间寻觅平衡。可是,洪秀全性情猛烈而又顽固,本不拿手和谐人际联系。这使得他在处理朝内纷争时往往过于偏执和意气用事。这种用人思路上的摇摆不定既引发了异姓大臣的离心倾向和抵触情绪,一起又激化了异姓大臣与洪氏宗亲之间的对立,加之洪秀全在后期一味沉溺于宗教,无心亲理朝政,遂使这一局势愈加失控。忠王对洪氏宗亲很不信服。他在口供中直斥王长次兄是“佞臣”,列数其鬻官纳贿、搜刮民财、玩弄权术等种种劣迹。他还怒火中烧地说,天王榜首重用幼西王,第二重用王长次兄,第三重用干王,第四重用其驸马,第五重用英王,第六才轮到他李秀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时,洪氏宗室与异姓诸王之间的尔虞我诈闹得沸反盈天,就连清方也有所耳闻。在同治元年九月廿三日的一份奏折中,左宗棠就此写道:“查贼中伪王可数者共三十余,惟伪忠王李秀成、伪章王林绍璋与李侍[世]贤尚称迎合,余则相互猜疑,势不相下;金陵逆首洪秀全之兄伪勇王洪仁达尤为各贼所恨。似早年杨、韦两逆相互吞噬之事,不久必将复见。”李秀成在口供中反省太平天国败亡的原因时,重复诉苦天王“不信外臣”“不问政事”“不必贤才”“立政无章”,以为“我主用人不专,信人之不实,谗佞张扬,明贤偃避,好汉不登,故有今之败”,虽言语过火,但确系有感而发。总归,忠王与天王不好是不争的现实,斑斑可考,并非出自前者的“编造”。

  公私分明,李秀成也有自己的过错,比如专心于经略苏杭,对天京上游的安危较为冷漠,缺少全局认识;在朝内党争中多少有些意气用事;对怀有贰心的部将和亲朋过于宽恕,乃至不惜牺牲全局来体现自己的所谓善良,等等。但瑕不掩瑜,李秀成毕竟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支柱之一,战功卓著。他体恤民意,减租薄赋,维护工商业,在苏南民间口碑较好。当全局溃烂之际,李秀成更是疲于奔命,所部简直成了救火队。可是,他却不时遭到天王的猜疑和洪姓大臣的掣肘。为了获准回救苏杭,李秀成被逼将包含自己老母在内的家眷留在京城作为人质,而且捐助饷银十万两,便是一例。他所受的冤枉是清楚明了的。虽然如此,李秀成仍旧对天王忠心耿耿,委曲求全,苦撑残局,乃至在京城沦亡后捐躯救助幼天王,用他自己的话说,“尽心而救天王这点骨肉,是尽我愚忠而为”。因而,在国破家亡、身陷囹圄之后,李秀成痛定思痛,如骨鲠在喉,难免会在口供中倒苦水、发牢骚,其文字也难免会有些情绪化。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是李秀成实在心态的一种流露。以为李秀成一直委曲求全,毫无怨言,即使兵败被俘之后,依然使出假屈服的战略与清方进行斡旋,以图康复太平天国,这种假定显着带有个人的片面美好愿望在里面。以为忠王不会写出损失革新时令的“自述”,从而断语这份文献是曾国藩编造,也是出于相似的心思。

  “伪降”说专一的直接依据是曾家撒播的“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这一口碑。可是,口碑假使没有文献资料作为佐证,便成了孤证,其可信度也就大打折扣。现存的忠王口供原稿是一残本,结束部分作“今我国末,亦是先天之定数,下民应劫难,如其此劫,何生天王而乱全国,何我不才而佐他乎?今已被拿在禁,非因天意使然,我亦不知我宿世之来历,全国多少英豪文人,何不为此事而独我为,实我不知(原文衍一‘知’字,引者按)也。如知”,就此戛可是止,卷末显着已被曾国藩撕毁。闻名学者陈寅恪当年从前估测,曾国藩不愿将原稿发布,必有不行告人之隐。那么,被撕毁的部分毕竟包含哪些内容呢?这已是一个永久也无法破解的前史之谜了。不过,至少在残本忠王口供原稿中,一点点看不到任何挑动曾国藩反清的痕迹,相反,“大清”“大清皇上”之类的称谓倒并不罕见。退一步说,即使口碑现实,也只能阐明李秀成有心投效曾国藩,而不能据此断语李秀成这么做仅是一种手法,乘机康复太平天国才是他的实在目的。

  将干王洪仁玕被俘后的体现与忠王李秀成作一比照,对咱们考虑这一问题不无启示。在先后被俘的太平天国诸王中,洪仁玕是专一一位从满汉仇雠视点为太平天国败亡长叹不已的人。从被俘那一刻起,他就现已抱定舍生忘死的信仰,决意效法文天祥。在狱中所写的绝命诗中,洪仁玕着重“春秋大义别华夷”,为“志在攘夷愿未酬”而死不瞑目。相比之下,李秀成从被俘直至被杀,一直没有在任何场合流露过华夷(汉满)有别之类的思维,可见所谓忠王仿效姜维伪降、意在挑动曾国藩反清的说法值得重新认识。此外,洪仁玕在牺牲前曾从江西巡抚沈葆桢处读到《李秀成供》,并就其相关阶段签附辩驳定见,是太平天国内部专一一位读过《李秀成供》并对之加以评述的人。他在签驳时重复数说李秀成“改变纷歧”“己多更张”“变迁不常”“变迁纷歧”,并说到姑苏叛将向李鸿章献城一事,以为“即忠王亦几几难免”。这其实便是洪仁玕对李秀成变节行为一种宛转的斥责。

  当然,李秀成之所以在口供中写下有辱其“忠王”封号的言辞,并非单纯出于对天王和洪氏宗亲的怨艾心思。李秀成在被俘后所发生的心思改变以及曾国藩对他的拐骗,都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大效果。这些均是咱们在研讨时所不该忽视的细节。

  在被俘之后,李秀成最大的心思改变是对太平天国的远景感到完全失望。在亲笔口供中,包含在与曾国藩机要幕僚赵烈文的对话中,李秀成都流露出一种激烈的宿命认识。在被俘当晚与赵烈文进行的长谈中,李秀成将1861年失去挽救安庆的良机阐明为“天意”,并依据天上的星象,预言洋人在十余年后必成大患。赵烈文问询星名度数,李秀成便搬出民间的星宿八卦之说作了一通阐明。在亲笔口供中,相似的文字更是层出不穷。例如,他将最初太平天国的鼓起阐明为“此是天机,泰平日久,应出此人(指天王,引者按),集传许多乱星下降”,将战场上的失利归结为“于今气数已满,谋而不中”,将太平天国毕竟的败亡阐明为“五百年之大数转限数难逃”,“数尽国崩”。在谈到幼天王的下落时,他揣度后者出城后凶多吉少,“十六岁幼童,自幼至长,并未奇[骑]过马,又未受过慌张,九帅四方兵追,定言[然]被杀矣”。在一再批判天王“一味靠天”“言天说地”的一起,李秀成自己的宿命思维却急剧胀大。这一对立现象刚好阐明,此刻的李秀成心如死灰,已对太平天国完全感到失望,断无乘机复国的想法。

  李秀成身经百战,九死终身,决然不会怕死。但在被俘之后,他却多少显得有些贪生。这也不难理解,他从前叱咤风云威震四方,现在却束手待毙,存亡仅在日夜之间。这使他感到心有不甘,求生的愿望也猛然变得激烈起来。在上报清廷的奏折中,曾国藩谈了自己对李秀成的形象,以为他“献谀乞怜,无非图延日夜之一命”。曾国荃也以一种胜利者的口吻,说李秀成“阱虎乞怜,曾狗鼠之不若,殊可嗤也”。当然,这种言语显着带有夸大和泄恨的成分。赵烈文则在日记中记叙了他在李秀成被俘当晚与其长谈的内容。据载,当被问到“汝今计安出”时,忠王答道:“死耳。顾至江右者皆旧部,得以尺书散遣之,免戕贼相互之命,则瞑目无憾。”既做好了死的预备,一起又自动提出招降旧部,模糊流露出求生的想法。赵烈文觉察出忠王“言次有乞活之意”,便答复说:“汝罪大,当听中旨,此亦非统帅所得主也。”忠王听后低头不语。日记是个人心灵的独白,由于不揭露,所以也就没有故意伪饰或夸大的必要。赵烈文在日记中便描绘了湘军在攻陷天京后烧杀抢掠的种种暴行,以为“其乱如此,可为发指”。因而,他以为李秀成“有乞活之意”的判别应是可信的。李秀成亲笔口供中的内容也证明了这一点。

  而老辣的曾国藩正是使用李秀成在被俘后发生的心思改变,捉住其性情中的缺点,使事态沿着自己的思路开展。

  曾国藩将民人缚送李秀成揄扬成湘军“生缚名王归夜半”,较为洋洋自得。1864年7月26日,他在安庆上奏清廷说,“李秀成、洪仁达应否献俘,俟到金陵后察酌具奏”。28日下午,曾国藩赶到南京,几小时后便亲身审问李秀成。曾国藩毕竟足智多谋,他并没有像曾国荃那样对李秀成动刑,而是打开攻心战,但随即使萌生将李秀成就地处决的想法。在次日写给其子曾纪泽的信中,曾国藩相告:“伪忠王曾亲讯一次,拟即在此杀之。”当然,他也清楚有一件事不行忽视,所以在同一天的日记里又特意写上“取伪忠王详供”这一条附记。

  曾国藩的攻心战略公然见效,李秀成自愿书写口供。李秀成是从7月30日开端动笔的。他在口供中写有这样一段话:“今自愿所呈此书,实见中堂之恩惠厚义,中承[丞](指曾国荃,引者按)恩容,敬服良谋,我深足愿。所作之书供,定由列位师爷手过,恐有违犯字样,是烦劳清心改除可也。”文中的“师爷”指受命会鞫李秀成的曾国藩侍从庞际云、李鸿裔等人。从李秀成说曾国藩“有仁慈”“有德化之心”等语判别,曾国藩必定对李秀成披露过安慰之意。至于曾国藩毕竟对李秀成有过什么暗示或承诺,令李秀成感到前者对他有“恩惠厚义”,现已无从知晓。以李秀成的履历,他绝不行能单纯到对曾国藩毫不怀疑的境地,但他显着对后者抱有幻想。他在口供中自叹“一身[生]屈错,未遇明良”,这或许掺杂着他其时的一些实在心态。他虽然不是怕死之辈,但由于哀莫大于心死,对太平天国已完全感到失望,对曾国藩抱有幻想,所以难免会流露出一些失常、杂乱的心态和认识,萌生一丝求生的想法。至于李秀成求生的动机毕竟是什么,这只要他自己清楚。更切当地说,或许连他自己也不非常清楚。李秀成明知自己活下去的期望极为迷茫,一起,他并不知道曾国藩在看了他的口供后会作出何种反响。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决议了他不行能对未来有什么详细计划。他之所以流露出求生的愿望,更多是抱着一种侥幸心思,带有稠密的听其自然的颜色。

  李秀成是在一种恍若隔世悲喜交集的状态下,被困在囚笼中,在死亡威胁下,冒着盛暑,以大约每天六七千字的进展写下这份口供的。这与在正常状态下的写作有着大相径庭。当写到三万七八千字时,李秀成用完了纸,写坏了笔,便提出再给一本纸簿和一支好笔,一起表明“烦各位师爷转禀老中堂及中承[丞]大人宽限,我亦赶写”。可见李秀成虽然心存侥幸,但已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忠王在口供中有“我今临终之候”一语;在写出“收齐规章”后,又自云“昨晚深惠厚情,死而足愿,欢喜归阴”。既抱定必死的信仰,一起又对曾国藩表明感戴,这逼真地折射出忠王其时失常、杂乱的心态。虽然他对旧日势不两立之敌的谀颂之词多少有些口是心非,所提的“招齐规章”多少带有保全旧部性命和防止水深火热的目的,但就详细现实而论,这的确是李秀成晚节的一个污点。

  不幸李秀成毕竟仍是被曾国藩估计了。8月3日晚,曾国藩对赵烈文表明,计划不等朝廷降旨,便将李秀成赶快“正法”。赵烈文回答说:“生擒已十余日,众目共睹,且经中堂录供,当无人复疑。而此贼甚狡,不宜使入都。”两人不约而同。

  8月6日夜,曾国藩第2次也是终究一次与李秀成照面。据赵烈文讲,李秀成“有乞恩之意”,曾国藩“答以听旨,连日正踟蹰此事,俟定见后再相复”。

  第二天,即8月7日,仍在赶写口供的李秀成写下了“昨晚承老中堂调至驾前讯问,承恩惠示,真报无由”“昨晚深惠厚情”等语。成果墨迹未干,曾国藩就派李鸿裔向李秀成摊牌,表明“国法难逭,不能脱节”,并于当天黄昏将李秀成处死。

  清廷叮咛将李秀成押送来京的谕旨是8月1日宣布的。而曾国藩却先斩后奏,捏称部将萧孚泗“生擒”李秀成后,村民为了替他报仇,竟将亲兵王三清捉杀,投尸水中;又说李秀成被关进囚笼后,松王陈德凤被押到营中,一见李秀成便长跪存候。曾国藩表明:“臣闻此二端,恶其民意之未去,翅膀之尚坚,即决计就地正法。”他还辩阐明,上谕被驿站误投到安庆,耽误4日之久,等转到南京时,李秀成已被处死。

  曾国藩之所以擅杀李秀成,与他心存担忧有很大联系。他早就以为李秀成“狡猾百端”,对他在口供中阿谀自己的话并不确实。曾国藩心里清楚,一旦献俘到京城,他们兄弟二人欺骗朝廷的一些工作,比如李秀成被俘和曾国荃掠夺天京中饱私囊的本相,通通都会曝光,难免会落个欺君之罪。不管从哪个方面考虑,他都不能留下李秀成这个活口。

  所以,虽然早就动了杀气,但曾国藩依然不露神色,捉住李秀成在失望中的杂乱心思,如愿以偿地获取了其供状。过后,他又玩起文字游戏,但凡吹捧自己的话一字不删,对自己晦气的阶段则加以修改乃至撕毁。在曾国藩看来,能让李秀成这样的敌手如此心服口服地归顺自己,这是足以夸耀于世的本钱。曾国藩既欺骗了李秀成,又蒙骗了朝廷,更折腾苦了后世的前史学家。在这件工作上,曾国藩做得很不地道,却将自己点缀成正人君子。不过,他或许没有料到,工作的本相在百年后仍旧会大白于全国。这正应验了那句老话: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就在一手将李秀成送上黄泉路的时分,曾国藩依然惺惺作态。他命令将李秀成斩首,其首级传示各省,尸身则用棺材装殓埋葬。但在次日写给清廷的奏折中,他却说已将李秀成就地“凌迟处死”。

  同在8月8日,定下心来的曾国荃从郊外大营入城,择定房子,饮酒作乐。次日下午,清廷恩赐曾氏兄弟的音讯现已传到南京。11日,谕旨正式颁到: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加太子太保,赏双眼花翎;曾国荃封一等威毅伯,加太子少保,赏双眼花翎。曾国藩登时乐不行支。赵烈文玩笑说:“尔后当称中堂,抑称侯爷?”曾国藩笑曰:“君勿称山公可矣。”自从与太平军开战以来,曾国藩从前屡遭惨败,先后在靖港投水自杀,在九江险被生擒,在祁门预写遗言以防不测。但他仍是笑到了终究。

  从对洪秀全、对太平天国一片愚忠,开展到被俘后在失望心思的驱使下,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有所不忠,李秀成在生命止境体现的崎岖非常令人感喟。忠王不“忠”的现象从一个旁边面阐明,太平天国后期人心离散,士气失落,气数已尽,纵然有再多天才的将领和忠勇的士卒,也无法使太平天国脱节败亡的厄运。

  在后期兵败被俘的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中,英王陈玉成、干王洪仁玕舍生忘死是一种形式,翼王石达开舍命以全全军是另一种形式,但他们都死得非常壮烈,令人肃然起敬。而忠王李秀成的形式显着有悖于传统的“忠心不二”“时令”观念和今人心中的英豪情结。正由于学者们环绕李秀成“变节”问题所打开的争辩既是一种政治评判,一起又掺杂着一种品德评判,遂使这场争辩大有永无了期之势,使原本错综杂乱的史实变得更杂乱。在我看来,将李秀成设想成白璧无瑕的英豪或薄情寡义的叛徒都难免过于简单化。李秀成被俘后所发生的心思改变是合乎逻辑的,原本不难理解,在某一些程度上乃至还值得怜惜。这便是有血有肉、实在的李秀成,而不是咱们故意美化或美化的李秀成。李秀成在口供中可以仔细反省太平天国毁灭的原因,对自己的终身进行回忆、反思,这何曾不需要几分勇气、镇定和思维呢?李秀成对太平天国败亡原因所作的剖析,比如“我主无谋”“自惹而亡”、湘军“将相用命”等等,虽然字面有些扎眼,但总体上仍比较中肯和深入。至于以为我国日后“要防鬼(指洋人,引者按)反为先”,确乎是过人之见。虽然他写了一些有辱时令的话,给他的晚节留下了污点,但他并没有一味地向曾国藩阿谀奉承,而且毕竟大方赴死。就此而论,李秀成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污点的英豪。

  当然,咱们评论李秀成被俘后的变节问题,是站在太平天国的视点来评判的。时下全盘否定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声响有增无减,或许有人会质疑道:莫非李秀成只要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愚忠毕竟才算是没有污点吗?这就牵涉到怎么点评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问题,已不在本文论说之列了。

电话

地图

分享

联系我们

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
地址: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苏厝村河滨路力丰职工便利店

电话:0595-85185345

样管:180 0699 6961
总生管:180 0699 6966

传真:0595-85189766
E-mail:13505052637@163.com